7月7日至9日,国际教育学院“筑梦青春社会实践队”与“红心引航社会实践队”奔赴武夷山市,开展以“青春践行新思想,服务茶乡促振兴”为主题的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探寻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乡村振兴战略要义,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践行使命担当注入鲜活力量。
循足迹·悟思想: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市考察调研时曾到访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实践队员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中心。该中心依托智能化技术,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管理体系,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全天候、全方位保护,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通过沉浸式体验智能化“天地空”监测管理平台,队员们切实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纷纷表示,守护好武夷山这片“双世遗”宝地是福建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将以实际行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探“三茶”·助振兴:科技赋能茶产业,激活乡村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实践队深入燕子窠生态茶园,实地调研“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等绿色种植模式,学习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果。在“三茶统筹”展示馆,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就,切身感受并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讲话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构建绿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队还走进武夷山茶廉文化教育基地,探寻武夷茶的悠久历史和精深工艺,并深刻领悟“茶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廉洁教育价值。通过实地学习,队员们进一步筑牢廉洁意识,推动茶廉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为青年参与廉洁文化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范例。队员们还走进茶叶企业,通过博览馆学习、体验传统制茶“摇青”技艺,对茶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有了直观认识。
探文化·强自信:对话朱子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开启“寻芳五夫、拜读朱子”文化探寻之旅,学习朱子文化精髓,理解朱子文化要义。从朱文公庙到紫阳楼,从兴贤古街到书院旧址,再到庄严肃穆的朱子雕像广场,队员们通过体验拱手礼、解读匾额题字,与先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身临其境感悟朱子“格物致知”“为天地立心”的智慧与担当,以及“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通过本次活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义。
在闽越王城博物馆和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丰富的文物与古老的遗迹印证了总书记关于武夷山“双世遗”价值的论述。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武夷山厚重的历史底蕴,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青春力行·续写华章:以实践淬炼初心,用担当谱写未来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深入调研,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技兴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传承好中华文明、发展好特色产业等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抓手。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转化为奋进的力量,积极投身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