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法学院“法创未来”青榕实践队师生走进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开展以“法治赋能基层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基地共建、乡村调研、企业走访等多元形式,架起学校与基层的联动桥梁,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与乡村全面振兴互促共赢。
校地共建开启新程 共绘法治合作篇章
龙山镇党委书记冯志坚对法学院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龙山镇的基本情况、区位发展优势及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发展布局等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法学教育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法学院与龙山镇人民政府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共建签约暨揭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法学院党委书记赖伟平代表法学院向龙山镇党委、政府表达感谢,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基地作为学生接触基层司法、锤炼实务能力重要窗口的作用,以党建共建为引领,在资源共享、人员交流、学生实习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法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法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龙山镇的乡村治理、企业发展等提供法律咨询与培训。龙山镇将为法学院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岗位,助力学生在实务中提升专业技能。双方表示,将以此次共建为契机,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并进,携手培育基层法治人才,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探寻乡村振兴模式 法治护航产业融合
在龙山镇镇长沈伟鹏、镇党委副书记张奇明的带领下,实践队前往锦山村、坪埔村麻竹种植基地,专题调研“历史文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锦山村,队员们了解到该村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以党员带头试种、技术骨干结对指导的方式,推动地瓜种植成为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在坪埔村麻竹种植基地,实践队调研了千亩麻竹种植规模,了解到当地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亩产鲜笋超3000公斤的产业规模。此外,当地还挖掘明清古驿道、竹编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
实践队员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麻竹生长环境、采摘过程及加工工艺,讲述乡村文化故事。直播累计吸引超2万人次观看,当场达成订单20余笔,帮助销售鲜笋及笋制品近1000斤。
“从田间种植到文化赋能,再到直播变现,这条产业链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法治护航。”实践队员在调研中感慨,麻竹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合同、乡村旅游的游客权益保障、直播带货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是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梳理“三产”融合中的法律需求,为当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法治建议,让“文化+产业+旅游”的振兴模式走得更稳更远。
聚焦法治服务痛点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实践队员们还走访了南靖县明成食品有限公司,来到生产车间观摩笋制品加工流程,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企业负责人介绍,这种“鲜笋变金”的蜕变,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加持。
随后,实践队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公司的发展文化。作为南靖县笋竹精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正确的发展策略,成为南靖县“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至2024年已连续8年荣膺“南靖县工业发展十佳企业”称号。
交流中,实践队重点关注企业在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治服务需求。企业负责人坦言,生产经营中时常面临合同纠纷、商标侵权、用工矛盾等问题,亟需专业法律指导。针对企业专利、知识产权设计及侵权研究等问题,实践队运用专业知识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
赖伟平在座谈会上强调,此次参观并非简单的见闻之旅,而是立足法律学习的实践根基——通过直面基层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跳出书本框架,直观理解法律条文在解决乡村经济活动、企业运营纠纷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逻辑,为未来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法治建设夯实基础。
师生们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在基地共建中紧密构筑合作纽带,在乡村调研中用心解锁振兴密码,在企业走访中精准对接法治需求,让法学理论扎根乡村土壤、服务发展实践。今后,法学院将持续深化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务中锻造过硬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青春动能与法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