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江夏学院!

新闻资讯

行见八闽 推进“四色”思政实践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5年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日期:2025-08-04浏览次数:21

又一年的七月,八闽大地的烈日如约而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五支社会实践队伍也在烈日下如约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五支实践队伍,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向了更深更远的思政课堂,他们用脚步生动诠释了“八闽大地,皆为课堂”,用汗水书写了比阳光更耀眼的青春答卷。

红色课堂:汲取信念信仰的力量

政和实践队走入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和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馆。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里政和苏区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还是和平年代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廖俊波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都深深触动了实践队员的心。

传习地墙上“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朴实话语、泛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调研记录、展柜中磨损严重的工作鞋让同学们在动容的同时深刻领悟了令人惊叹的“政和速度”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廖书记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奇迹,领悟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展览馆内,一份字迹已显斑驳的《政和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清册》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泛黄的纸张上,工整记录着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具体户数与亩数,一笔一划间尽显早期红色政权“耕者有其田”的坚定实践。“这份清册不仅是经济文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最早凭证。”实践队的队员感叹道。

绿色课堂:感悟生态和谐的智慧

木兰陂生态文化实践队来到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和木兰陂灌溉工程沉浸式体验当年木兰溪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景。同学们看到木兰陂上游烟波浩淼、粼粼闪光的水面,远处的崇山峻岭倒映其中,下游水草丰美,白鹭时不时地飞行和穿梭其中,都忍不住地被她的优美所震撼。眼前的一幕幕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的哲理。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人类每一次的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自然都将对人类进行必然的惩罚。实践队队员说到:“木兰溪生态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的福建实践。课本上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这次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决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理念,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和实践队和平潭实践队分别深入到当地的企业,在交流和实际考察中感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政和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许金柜老师带领改造下的龙㘵乡村情况,对下一步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考察和思考。平潭实践队走进大厝基村闽台农业合作基地。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温室大棚,与台湾农技专家和大陆农户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了海峡两岸在现代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培育、销售市场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模式,亲身感受农业合作如何成为连接两岸同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纽带。

蓝色课堂:守住两岸文脉的根基

平潭实践队深入探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是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核心“腹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海洋视角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南岛语族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及太平洋岛屿国家的重要文化纽带,具有深远的学术、政治和社会意义。平潭的考古发现为探索两岸乃至整个南太平洋岛屿族群的共同文化源头提供了关键证据。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仔细观摩珍贵文物,聆听学术前沿成果,深刻认识到南岛语族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乃至环太平洋地区人民的文化桥梁,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历史实证。这一文化溯源之旅,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责任感。

畲银实践队来到“珍华堂”畲族银器技术研究所,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课。“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传承。”,同学们看着工匠们一锤锤地把银锤成一片片薄薄的银片,又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敬业”“工匠精神”也从课本铅字化作眼前跳动的银屑,深深烙进实践队员的心间。一座高耸的“畲汉同心塔”银雕让同学们认识到原来小小银器也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密码。实践队成员对传统非遗工艺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

银色课堂:激荡科技强国的共鸣

智享未来青春实践队师生赴福州长乐数字小镇,开展了以“AI赋能+青春智享未来”为主题的沉浸式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企业、体验技术、对话未来,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深入了解AI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解码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产业、改变生活,以实际行动探寻科技强国的青春答案。

他们走进福州新区规划馆,透过智能沙盘与动态数据可视化系统,深入了解新区“一城两翼”空间布局与数字经济产业规划,深刻感悟AI技术如何深度融入城市规划、智能交通与生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沙盘光影间,滨海新城综合交通脉络、中印尼“两国双园”的产城肌理渐次点亮。 “原来国家战略的恢弘叙事,最终指向千家万户的灯火……”24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黄婉婷不禁感叹。此刻他们真切感受到:在学校学习的每一行代码、钻研的每一项绿色技术,都在夯实“创新地基”,而地基之上,终将照亮那万千“人民灯火”映照下的温暖家园。

在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实践队员们化身“数据探秘者”,近距离参观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深入了解了液冷技术、国产化AI算力平台在政务云、智慧海洋监测等场景的应用;在福州新区智能汽车产业科创基地,实践队员们试乘“萝卜快跑“,深度体验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直观感受车路协同系统如何通过智能灯杆解决“鬼探头”盲区问题,对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图景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在海瑜公寓两岸融合社区,亲身体验AI赋能的生活图景;在国家东南健康医疗中心,队员们见证了AI如何变革诊疗模式赋能民生服务;新博研桥生物科技中心的智能化生产线让队员们看到生物制药的未来图景。同学们在实践中理解了“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激发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在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亲眼见证着数字化技术如何赋予古籍新生,进而对文化传承有了崭新的理解:科技不仅是守护历史的盾牌,更是激活文明的钥匙,文化传承并非固守尘封,而是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在守正创新中弘扬“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百年出版精神,在AI赋能中书写千年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八闽大地,皆为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组织的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一次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深度革新。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思政课堂走向深远,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认知走向认同。当青年学子在八闽的红色印记中汲取力量,在绿水青山间读懂发展,在千年文脉里拾得自信,在数智企业中探寻未来之时,思政教育的种子便真正在同学们心底生根发芽,化为他们投身强国伟业的蓬勃动力。这场跨越山川湖海的思政实践,正生动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


上一篇:下一篇: